2009年2月3日 星期二

模糊化与古典诗歌... ...1

模糊化与古典诗歌 张海鸥

在人类的思维和表达活动中,模糊化是不可或缺的活性机制,它与精确化 相辅相成。

人的思维和表达总是力求准确,而准确有时却是靠模糊化来实现的。由于宇宙万物总是 处在普遍联系和不断变化中,由于许多事物的类属边界和发展界限并非判然分明,因此
精确化只能 是有条件的、相对的,是主体对客体的对立状态、分析状态、相对静止状态的把握;而
模糊化则是 普遍的、绝对的,是主体对客体的整合状态、联系状态、持续运动状态的把握。

世上许多事物难以 精确计量,又有许多事物虽可计量却无需精确计量,这两种情况都需要模糊思维和表达。当主体对 其认知或表达的对象的类属、边界、性态等等不能、或不便、或不必加以明晰、精确的把握时,模 糊化就成了最方便、最优越、最有效的手段。它使思维和表达避开了种种外在限制而准确地逼近对 象的内涵。它虽然不是以量化和解析取胜,但却往往更为简明、实用和高效。它是运用整合的、系统的思维,借助于经验、记忆材料,通过多种模糊方法,在主、客体之间,在表达和接受之间建立起最简捷切近的沟通关系,从而实现思维或表达的目的。在人类的各种思维、表达活动中,艺术思 维与表达最富于模糊性。

艺术表现人的关系世界,而人的关系世界——无论是自我内心世界还是主 体与自然、与社会的关系世界——是最难以量化、精确化的。这就决定了艺术思维和表达必然以形象化、模糊化为主。

比如“问君能有几多愁?”回答是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。”在问答中,愁与 江水均无精确的量值,但其多、其深、其恒长却被这种模糊比照方式表现得非常准确。当然,一江 春水并非不可测量,但那种精确对艺术并无意义。人的关系世界中,许多东西都是这样,情感意绪 尤其如此。比如爱与恨、喜与怒、乐与忧、崇拜与鄙视等,根本就是无法精确化的,即便说“十二 分”、“万分”,也不是精确的数量,而只是强调极端的程度。

模糊化 增强了艺术的表现力和概括力。

比如“八月湖水平,涵虚混太清。气蒸云梦泽,波撼岳阳城。”作者并未对洞庭湖的面 积、容量、风速、浪级等进行精确化的确认和表述,而这种模糊化的表现方式恰恰最有助于展示洞 庭湖的雄浑壮阔之美。又如“曾经沧海难为水,除却巫山不是云。”“两情若是久长时,又岂在朝 朝暮暮?”之类,都是模糊了时间、空间、物象、对象等许多具体的特指性因素,从而使情感内涵 具备了普遍和永恒的概括力艺术思维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发散型、创造型思维,它具有高度的模糊整合特性。

思维主体通过直觉、灵感、顿悟、回忆、想象、联想等多种跳跃性很大的思维方式对经验 、信息、原型等思维素材进行模糊组合,进而构成模糊表达,创造和表现出超越时、空、个体界限 的、富于概括力和长久生命力的美。中国古典诗歌推重含蓄、蕴藉、言不尽意、意在言外、风骨、 气象、神韵等审美品性,因而模糊思维和表达的活性机能就显得尤为突出。

... ...

沒有留言: